编者按
他从3万公里外的南极带回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带回了随中国第21次科考队登上南极的本报旗帜,也带回了广大泉州人民渴望了解的南极见闻。
4日,本报在戴聪杰回国的第一时间独家专访这位南极英雄,并在5日和6日连续辟出专版或专栏,对戴聪杰回到家乡的消息和他在南极的科考历程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让读者及时了解到英雄事迹。
昨日作为本报创刊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本报与泉州师院邀请戴聪杰在师院开设专题讲座,向广大学子、在泉多家媒体和众多关注南极科考事业的读者,讲解他的南极见闻和科考历程。本报记者再次邀请戴聪杰做客本报《阿肖新闻沙龙》,并连线市科技局、市科协和部分曾远征南极的泉州籍专家,畅谈南极科考事业。
庆祝本报创刊20周年
本报讯昨日下午,作为本报创刊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由泉州晚报、泉州师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报告会”在泉州师院东海校区第二学术报告厅举行。
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泉州师院副教授戴聪杰作了一场主题为《神秘南极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精彩报告。来自泉州师院、华侨大学、黎明大学等在泉高校的300多名师生以及本报部分采编人员听取了报告会。
泉州师院院长陈笃彬出席了报告会,并对戴聪杰此次赴南极科考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
泉州师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赖新民主持报告会。他在会上说,戴聪杰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造诣高,去年荣幸地被选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是第一个从泉州出发赴南极考察的泉州人,这是泉州师院的骄傲,也是泉州人的骄傲。戴聪杰是一名优秀的南极科考队员,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泉州师院人爱拼敢赢的精神风貌,希望该校全体师生能以戴聪杰老师为榜样,学习他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顽强拼搏,为该校新一轮发展努力学习、工作。他还说,戴聪杰在南极考察工作中,泉州晚报社给予大力的支持和热情的报道,这既是对戴聪杰老师的支持也是对泉州师院工作的支持。他代表泉州师院向泉州晚报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受本报总编施能泉委托,泉州晚报地方新闻部主任彭耕耘在报告会上致辞,向戴老师南极科考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对泉州师院给予本报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本报“泉州人南极行”系列报道的情况以及泉州晚报社与南极长城站结缘的过程,很多读者正是通过本报的报道,首次知晓南极科考的有关知识、也加深了对泉州师院的了解的。戴聪杰圆满完成科考任务,顺利从南极凯旋,为泉州人民争了光,为泉州师院争了光。戴聪杰老师这次去南极,受报社委托,还特地将泉州晚报的旗帜带到南极,并邀请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在长城站的所有队员在本报旗帜上签名,祝福本报创刊20周年。这份深情厚谊,让泉州晚报全体人员感动。这面饱含祝福的旗帜,将陈列在泉州晚报社展览室里,永久保存下去。
在报告会上,戴聪杰采用投影仪播放图片,向大家介绍了这次南极之行的见闻及生动有趣的科考生活。戴聪杰精彩纷呈的演讲赢得师生们的好评,报告厅里不时爆发出惊喜的感叹声和热烈的掌声。
今日下午,戴聪杰将在泉州师院崇福校区学术报告厅作第二场报告。
泉州各界评价
郑今奋泉州人有敢为天下先,爱拼会赢的精神。泉州师院副教授戴聪杰可算是当今一人。他毅然接受导师给的任务,加入了南极的科考队伍。借此机会用一句话表达我们科技工作者对他的敬佩:“我寄爱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南极地”。他有志气,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胸中有着一面五星红旗。极地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只有胸怀壮志,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人,才有毅力登上极地。
今天,他同团队的人胜利归来,他在恶劣环境中采集了大量数据,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忘我工作,体现我市科技界的钻研拼搏精神,成了泉州人的骄傲。戴聪杰的南极科考之行,为后来人积累了澳门皇冠的经验和智慧。借此机会,我代表市科协向南极英雄戴聪杰胜利归来表示祝贺!
吴中培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一直很关注戴聪杰的南极科研,他的南极之行提升了泉州科技界在全国的影响,体现泉州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水平胜任国家南极科考重任,是泉州的骄傲,是泉州科技界的榜样。他的历程将带动泉州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科技创新,多研发各类自主产权技术,增强我们献身科研事业的信心,激励我们永攀科学高峰。
戴聪杰的研究很有价值
袁建军我们师院很多同事都以戴聪杰远征南极为荣,从去年10月份至今,只要《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或其他媒体有关戴聪杰和南极科考事业的报道,我们都很关注,也牵挂着戴聪杰在南极的科考进程。戴聪杰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前沿的科研课题,使他有幸赴南极采样、做实验,这也为师院争光、为泉州争得荣誉。我自己也研究“环境微生物”课题,与戴聪杰赴南极研究的“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课题相近,能深切理解他此次南极之行的重要性。海洋中生物量是最大的,而微生物又是第一生产者,微食物环中的能量非常可观,戴聪杰能采集南极海域的微食物样本,深入研究微食物环中能量流特征,从而获取极地环境下生命起源的重要数据,是异常珍贵的。目前,国内研究同类课题的学者很多,但像戴聪杰能深入极地采样、实验、手迹数据的实为罕见,所以他带回来的样本、数据和今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相关学术领域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用戴聪杰事迹上地理课
曾皖鲤在初二年级地理科目的课本中,最后一章是南极洲的知识。戴聪杰老师的南极之行,拉近了我们与南极的距离。我一直关注《泉州晚报》,通过晚报了解了不少澳门皇冠南极的资料,我还特别把有关“泉州人南极行”的报道剪下来,在教学有关南极洲内容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南极有着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戴聪杰能够赴南极科考,是向世界展示、宣传我们泉州的好机会,是泉州人的自豪。我们希望戴老师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在南极的所见所闻写成短文,让泉州的大中小学生能更加具体、更直观地了解南极。
沙龙连线嘉宾
■陈立奇:
与戴的历险感同身受
我读了《泉州晚报》,知道戴聪杰1月25日出海采样时遭遇最大的危险,一块小山样的浮冰差点撞破他们的橡皮艇,科考队员面临丧命的危险。1997年我作为第14次南极科考队员抵达南极时,和5-6名队员正从“雪龙船”上卸货,当时一座约1公里长、2亿吨重的冰山融化,翻了一个跟斗,引发海啸,一个5-6米高的海浪扑向我们,“雪龙船”倾斜60多度,船上的队员和设备都可能被颠到70多米深的海里。就在这危急关头,所有队员,拼尽全力,用绳子固定住设备,避免国家财产损失。
■姚家奠:
诠释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
我也是一个泉州籍“南极人”,是1997年第14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欢迎老乡戴聪杰成为“南极人”新军。赴南极必须有非常坚强的意志,才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采样、收集数据等科研过程。我们都在南极和国内学界展现了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霍湘娟(姚家奠爱人):
泉州人有功于南极科研事业
我是1998年作为第1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赴南极的。泉州人对南极科研事业的贡献是很大的,1984年第1次南极科考队中就有安溪人林双淡,还有陈立奇、林团结、施纯坦等人,可谓为南极科考事业继往开来。今年戴聪杰能接过这根接力棒,继续为极地科考事业奋斗,希望澳门皇冠泉州科学家投身南极科考事业。
■施纯坦:
盼望泉州出澳门皇冠“南极英雄”
我是中国第12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还是中国首次北极科考队队员,深知极地科考的艰辛,所以戴聪杰能选择赴南极科考,让人感动。此外,《泉州晚报》的长期跟踪报道,使泉州市民空前关注南极科考事业,尤其是1月20日《阿肖新闻沙龙》栏目组赶来厦门采访盖军衔,有了这样的启蒙,相信家乡将会涌现出澳门皇冠的“极地英雄”。
■林团结:
我们没给泉州科学家丢脸
我是惠安人,是中国第13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对南极和赴南极科考的专家有很深厚的感情,通过《泉州晚报》得知戴聪杰也是泉州人,并顺利完成科研,很为他感到高兴,有机会真想见面聊聊亲切的南极话题,我想,戴聪杰和我们这些早期赴南极科考的人,都没有给泉州的科学家丢脸。
学子心声
泉州师院人文学院广电专业2002级黄秋生:这次戴老师前往南极考察是我们学校的骄傲,给我们学校争了很大的光。他所作的报告很精彩、很新鲜,把我们引入南极那个神秘的地方,听完报告我们才发现,其实神秘的南极离我们并不遥远。报告让我开阔了视野。戴老师等科考队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李慧婷:得知泉州晚报社与泉州师院要举行南极科考报告会后,我与同学特地赶来参加。戴老师的报告很精彩,我做了很详细的笔记,其中有些问题,如DomeA,我希望当面虚心向戴老师请教,了解具体情况。
黎明大学张春荣同学:戴老师的讲座激发我们很多同学对南极的憧憬,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我们希望在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时能得到戴老师的指导。
泉州师院中文系2003级的黄同学:我最想对戴老师说的一句话是“戴老师我很羡慕您崇拜您!”我一口气准备了四个问题,想在现场向戴老师请教,但戴老师时间很宝贵,没有机会提问,今天戴老师在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还有一场报告,我还会去听,也将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戴老师请教。
漳州师院中文系郑志智同学:听了戴老师的报告,感觉神秘的南极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也是泉州人,为戴老师感到自豪。
华大中文系吴秀月:戴聪杰老师温文尔雅的外表,谦虚、平和的态度以及活泼幽默的语言,让我很想拜他为师,他所提供的一幅幅有趣的图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泉州晚报》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