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知识宣传—流行性出血热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04浏览次数:353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重,危害较大。

一、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除鼠类外,我国还查出30种以上的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

二、传播途径

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6.流行性出血热不会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而传染。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

四、疾病表现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早期症状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五、疾病预防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毒鼠、捕鼠多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保持室内清洁,曝晒与拍打铺草;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