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监察专员办)综合室、纪检监察室
文章发布日期:2018-03-01
晋江龙湖衙口施氏大宗祠
施氏好家风 传世扬清风
施氏家族传承了几个世纪的家风家训如今看来仍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更是为后人所敬仰。
施琅纪念馆即将打造成市级家风家训馆
衙口海滩上伫立着巨大的施琅石雕像,高达16.83米,象征着施琅1683年统一台湾。
施琅纪念馆内的一方残碑,为施世纶为其伯母所立,记载了其伯母李氏对贫弱宗亲的照顾。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积极倡导“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从古至今,我国流传着大量澳门皇冠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优秀传统家规家训,既煅造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千百年来,文化深厚、人杰地灵的温陵大地,孕育了大量优秀的传世家规家训。这些家规家训,或散落于民间乡里,或隐含于古厝宗祠,或蕴藏于百姓心中。为了让澳门皇冠人参与到优秀家规家训家风的学习与传承中来,发挥其教育教化功能,去影响澳门皇冠的家庭,为社会文明进步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即日起,本社与泉州市监察委员会、泉州银行,联合开设《寻访泉州好家风》专栏,旨在通过我们的足迹,为您探访一处处心灵的归处,给您讲述一个个具有地道闽南风味的优秀传世家风及其背后的故事,并充当兼职“导游”,带您在节假日、周末,携家带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休闲游”和“家风游”,让您和家人在走走停停中领略泉州乡村的美景,感悟海丝文化的魅力,接受优良家风的熏陶。
晋江市龙湖镇走出过一位享“天下第一清官”之美誉的历史名人,他们家族的故事历来备受推崇,数百年来更是传扬海内外。今天,我们就带你一起到名人故乡探寻施琅、施世纶等名人典故,品读施氏家族传承了几个世纪的家风家训,让你在轻松的游玩中,感悟家风文化深厚底蕴,用一次家风和旅游的交流与碰撞,来一次精神的洗礼、文化的熏陶。
施琅祖父母 乐善好施 “泽及枯骨”
合家团聚的春节,正是重温家风的好时机。晋江龙湖衙口村施氏大宗祠内,每年春节都会举行隆重的春祭,慎终追远、激励后人。
相邻的施琅故居,每年此时,也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海内外施氏宗亲。这座300多岁的老宅,新年即将增加一个新的“身份”——晋江市施氏家风家训馆。作为泉州市倾力打造的市级家风家训馆,目前正在紧张筹建中。
施氏有文字可考的家风,可追溯到施琅的祖父母一辈。施伟青是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施琅及其家族的专家,在其所著的《施琅评传》中,引用大量史料,对施琅祖父母的品行进行介绍。
根据康熙五十四年施琅委托其族叔施德馨编写的《浔海施氏族谱》记载,施琅的祖父施一举,经济富裕,乐善好施,是享有声誉的乡绅。据载:“明季之乱,常有浮尸漂泊海滨,公每见,辄捐眥,募众率子弟往埋之。”明朝后期社会动荡不安,衙口村附近海面经常有死尸漂浮,施一举看到,就捐出钱财,招募人手,前去收尸安葬,还亲自率领子弟族人参与,担心沙土不牢固,枯骨被野狗侵扰,就捡海蛎石加固。时人赞扬他“泽及枯骨”。
《晋江县志·人物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曾出现饥荒,田里仅打下几斛麦子,他仍拿出一些麦子送给饥民。施一举的妻子许氏也“尤好施与济穷困”。一个雨夜,一位衣衫褴褛、乞讨为生的老人出现在其家门口,许氏给她食物,由于天气寒冷,许氏还让她和自己同床而眠。第二天,又给了她一些食物,老人深受感动。
名将施琅 孝悌友爱 庇护乡里
施一举下一代,也就是施琅的父亲施大宣,时因兵患家道中落,仍似其父“仗义好施”,在乡族中享有声望。施琅父亲平生和睦亲属,母亲洪氏对公婆十分孝顺,教施琅以孝。因此,施琅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强烈的尊宗敬祖、和睦戚属的思想观念。时礼部尚书王熙赞扬他“天性孝友,事父母克尽诚敬,虽公务旁午,定省不懈。长兄卒,以世子泽为之嗣。事叔如父,抚侄如子。”施琅不仅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其族叔施福也非常尊敬,予以奉养,抚养侄子就像儿子一样尽心。
施伟青表示,施琅事亲孝悌,除了与其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也与其自幼接受儒家的孝悌思想有关。据说因为施琅出生时,居室充满红光,且长得一副“贵相”,父亲因此对其寄予厚望。孩童时期,父亲对他的学习十分重视,“授经课督益无虚日”。施琅自小攻读经书,接受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施琅平台后,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及第二年,分别迁葬其弟施显及其父母的墓回故乡,当时其父兄等人已被杀30余年,施琅仍非常悲痛,“声泪交迸,哀慕震乎林壑”。
据记载,明后期,倭寇侵扰沿海,许多施氏族人被迫逃离故里,流离失所,施琅多方筹措资金,“构庐舍,给斧资”,以安排族人无所栖身者。
施琅在闽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民生,遇到灾年,常“鬻谷邻境以济民食”,且多次修桥造路,修建文庙、南普陀寺等。
施琅次子施世纶 一代清官 名留青史
施琅不仅军事才能卓著,而且教子有方,家风良好,施世纶、施世骠等8个儿子“皆彬彬以文名武略世其家”,“有政声”。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属次子施世纶。
《施公案》是清代民间著名的公案小说,清代至今衍生出大量文学作品,广为民众所熟知。近年来根据该小说改编的评书、影视《施公案》《施公奇案》等一大批作品,深受群众欢迎。作品当中主人公施世纶,正是施琅的儿子。
施世纶被百姓称为“施青天”,清康熙帝誉其为“天下第一清官”。他为官清正,严于执法、断案如神。据载,扬州一带,彼时民间争讼颇多,施世纶生性警敏,办案重“推事理,察物情,鉴貌观色,必得其状”,因此,他所经办的案件,既未发生冤案、错案,亦无久拖不决的。
施世纶为民请命,不畏强权,《清史稿》记载了他一个故事:他在漕运总督任内到陕西赈灾,发现陕西仓储亏空严重,准备上疏弹劾,当时的川陕总督鄂海以施世纶的儿子施廷祥在其部下就职为要挟,施世纶却以“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严词拒绝。
同祖父母、父母一样,施世纶也是个十分孝顺的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施世纶调任江宁知府,三年后(1696年),施琅去世,他请求回家丁忧居丧。江宁民众闻知消息,纷纷到府衙挽留。得知挽回不得,深知他两袖清风、没有积蓄,便每人投一文钱在府衙门前,资助其作为路费,但施世纶坚决不受。眼见无法退还,施世纶便在府门左右建两个亭子,称之为“一文亭”,以答谢江宁父老的深情厚谊。施世纶返回晋江后,其嫡母王夫人去世了,第二年,他生母黄夫人也去世了,他又为生母居丧。在居丧期间,康熙帝欲授其知府之职,他为尽孝道不赴任。
施世纶为官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不少百姓都为他造生祠奉祀。他去世后,康熙帝赞其“清慎自持,勤劳至素著”,赐全葬并遣使祭奠。
施氏后人 扶贫济困 助学敬老
施世纶一生“两袖清风”,却给后人留下重要“财富”——一份他亲自修制的二十六条族约。族约中在孝顺父母、和睦兄弟、诚信守法、勤俭清廉、扶危济困、知礼明义等方面品行,对族人有严格、甚至严苛的约束。
他十分重视帮扶贫困宗亲,“立义学,原为族之贫不能就塾者设。”“孀寡守节,最为苦境。不论有子无子,通族赈恤保护。”他重视教育“子孙不论聪明鲁钝,从幼俱宜读书,令其知礼义、识道理”;提倡勤俭持家“士农工商,各宜勤俭”;他十分重孝“子孙见尊长,当循循执礼”……
故人已杳,但数百年来,施世纶立下的族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施氏族亲,特别是澳门皇冠扶危济困、孝悌友爱等优良家风家训,已融入世代施氏家族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年关前,施氏宗亲施能狮,将为其母亲庆贺90大寿的钱省下来,捐出680万元,用于村里助学、敬老、造桥等公益事业,在当地传为佳话。
“达则兼济天下”,福建临濮施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施能向介绍说,施氏宗亲十分团结友爱,不仅宗族成员之间鲜有嫌隙,海内外事业有成的施氏宗亲,长期出钱出力,帮扶本族困难、遭遇意外等贫弱宗亲,同时对敬老、助学、造桥修路等公益事业十分支持。对其他村民,甚至永春、安溪等异地困难群众,他们同样不吝伸出援手,给予大力帮扶。
坐看风起云涌 乐享胜景美食
施氏一族数百年的发展脉络及其兴盛背后功不可没的家风家训,是否带给您思考?访古幽思之后,继续跟着记者慢品衙口村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施琅收复台湾后,许多乡人跟随他开发台湾,往来经商,村里的长顺清代建筑群见证了18个对台贸易行号的繁荣历史。该建筑群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五开间三落大厝两座、三开间两落典当一座、书屋一座组成,是典型的清末闽南传统古大厝。精美的石雕、木雕、彩绘和彩瓷剪粘等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自然人文景观,当地美食更会让你欲罢不能。“花生、肉粕、芋圆”被称为“衙口三宝”,衙口花生因壳薄色白、籽仁饱满香脆畅销海内外。肉粕,是许多“70后”“80后”童年记忆中最美的味道,肥瘦相间、咸香得宜的肉粕,如今已成为“时尚零嘴”。衙口芋圆也与别处不同,是有馅的。将猪前腿肉绞碎后调入五香粉、青葱等调配,搓团成馅后,再用芋丝地瓜粉浆调成的皮包裹成团。将刚出蒸笼的芋圆用剪刀破开,趁着肉馅的香气还未飘散开,浇上浓稠的大骨高汤,是最地道的吃法。
吃饱了就该走走,此时,可以沿着村子东南侧的衙口沙滩走走。这里水清沙白,秀丽的海滩延绵数公里,海面开阔,碧波粼粼。岸边伫立着巨大的施琅石雕像,高达16.83米,象征着施琅1683年统一台湾。沙滩的路边,建有不少大排档,踏浪戏水后,可以选一家坐下来,远观海景,美美品尝一顿海鲜大餐再返程。这样,一天就圆满了。
春到人间草木知,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正气园广场对面的田野里,一垄垄绯红的草莓在嫩绿的田园中格外鲜艳。此时,你若来到衙口,不仅可以踏春摘果、沙滩逐浪,可以访老街古厝、可以观海景吃海鲜,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一起回溯历史的足迹,遇见明末清初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值得深深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