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 ? 王珊现为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高等教育音乐学特色专业、国家级高等教育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音乐学负责人、福建省2011计划“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南音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生教育基地负责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从零开始
? ? 探索南音高教体系
? ? “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不了解不喜爱,传承千年南音有可能出现断层。”王珊说,“弘扬南音最重要的工作是传承。”
王珊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王再习是全国著名的剧作家。她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对弘扬泉州南音和民间音乐有强烈的使命感。上个世纪末,她开始将目光凝聚在南音与南音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上。“在本世纪前,南音基本还是依靠民间社团传承,这当然也很重要,但是这会使南音一直停留在民间传播的状态下,无法走上更高的平台。只有高校介入,才能培养出澳门皇冠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专题调查后,王珊对南音的生存状态十分熟悉。
“要让南音真正地传承下去,中小学必须要有掌握南音知识的音乐师资队伍。”王珊说,2003年,泉州师院艺术学院在海内外高校首次创办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成立南音系,该专业的创办是我国民间乐种第一次进入高校的专业设置。开始探索南音高教体系,培养南音师资力量。
通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取得丰硕成果。2009年,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方向)被评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由于南音突出的办学成绩,201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成为泉州师院首个硕士专业,实现了泉州师院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突破;2013年音乐学(南音方向)入选国家级高等教育专业的综合改革项目;2014年以泉州师院签头的“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福建省“2011计划”高校。
教学与学术研究齐头并进
? ??“我们一边办学,一边不断地在做研究。”王珊回顾10多年办学之路说,教学与学术研究齐头并进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如今南音专业已经拿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等三个国家级的质量工程项目。在全国同类高等院校中,一个专业要获这三个荣誉屈指可数。
王珊说,南音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泉州是它的发祥地,要打造海内外南音研究中心,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特别是要发挥高校学术研究的优势和力量。泉州师院此前也探索了一些经验,多年来,该院在南音学术研究排名一直在全国首位;2011年,泉州师院开始招收音乐、舞蹈包括南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的音乐、舞蹈和南音演奏、演唱和文化产业与南音文化推广的硕士研究生,源源不绝地为南音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2003年南音专业创办开始,王珊主编、参编了9本教材和多部专著,填补海内外高校南音教材的空白,其中《南音》(与郑长玲合著)作为文化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助力泉州南音成功申报非遗。
普及是弘扬民间音乐的土壤
? ? “要大力推动音乐的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王珊说。文化传承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民间音乐弘扬也需要好的“土壤”。假如有一天,民众听泉州南音能像西方人听古典音乐那样,以高度的礼仪去待之,泉州南音的发展将进入更加广阔的空间。
? ? “要进一步挖掘泉州民间音乐的元素,指导和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当前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尤为重要。”王珊说,各地音乐家协会要引导广大音乐工作者参与民间音乐的弘扬和创作工作,对自己的民间音乐要倍加珍视和热爱,不断提升民间音乐保护自觉并增加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创作出澳门皇冠讴歌当代泉州发展成就的时代强音。
王珊认为,宣传工作和人才培养一样重要,要进一步发动全社会参与民间音乐的弘扬,共同将祖辈流传下来的、好听好唱的泉州民间音乐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陈智勇 实习生 骆钰槟 文/图
原文链接: